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文案 > 正文

中考毕业照文案(中考毕业文案简短)

简介今年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台州籍中科院院士冯德培先生诞辰110周年。冯德培先生是台州籍院士中职位最高,获得荣誉最多的一位。也是...

今年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台州籍中科院院士冯德培先生诞辰110周年。

冯德培先生是台州籍院士中职位最高,获得荣誉最多的一位。也是一位主要工作在中国进行,却又影响了世界科学发展的神经生物学家。直到2016年,哈佛有位教授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论文还引用了冯德培于1940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发表的突触可塑性文章,可见他当时研究的先驱性。他在长达60多年研究生涯中取得的成果,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是中国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科学骄子

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1907年2月20日),冯德培出生在临海城内井头街冯家。此时家中已有一个大姐两个哥哥,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冯家始祖是从绍兴来的摇拨浪鼓的货担郎,历代单传。祖母是井头街陈家的独生女,穷得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靠打草鞋、卖鸡蛋勤俭持家,积了几亩薄田。后来,父亲与人合伙在白塔桥开了一爿叫“协泰祥”的南货店,家境日益殷实。

冯德培天资聪明,特别好学。正好项士元、卓荦新办了临海私立高等小学校,次年由陆翰文接办,改名回浦小学,冯德培属第四届学生。70年后,他为《陆翰文与回浦学校》一书题辞,特意署明是“回浦高等小学1918年毕业生”。比他年长七岁的朱洗,是他的同窗砚友。小学毕业后,他们又一起进了省立第六中学(台州中学)。

那时的中学学制四年,没有初中高中之分。1922年浙江六中毕业后,冯先生考上了上海的复旦大学,那年他15岁。先进的是文学院,翌年转到心理学系,1926年19岁那年毕业于生物学院。毕业后留在复旦当助教。

展开全文

▲为《陆翰文与回浦学校》一书题辞

▲1926年,复旦大学毕业照

▲1925年在复旦大学(前排中立者)

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1927年,冯德培转入北平协和医院工作,两年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即往芝加哥大学进行神经代谢研究。第二年春天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冯德培在芝加哥研习两年并获硕士学位后,在林可胜安排下,于1930年转到当时生理学的中心——英国,到伦敦大学学院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希尔(A. V. Hill)。在英国的3年里,冯德培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5篇是独立写成。他主要研究神经和肌肉的产热问题而获奖。冯在希尔实验室的工作得到希尔的肯定。希尔称冯发现的肌肉拉长所出现的静息产热代谢变化为“冯效应”。1936年,一本杂志请希尔综述该领域工作时,希尔转请冯代写。而那时冯德培已经回中国三年,而且也不研究神经肌肉产热了。

冯德培于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年方26岁。他在英国期间除了师从希尔外,还短时跟随另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的艾得里安(E. D. Adrian)和牛津大学的埃科斯(J. C. Eccles),各工作约两个月。这样,冯德培在英国时,和不同年龄层的一流科学家开始了交流和结成了友谊。

毕业后,冯先生到美国费城的一所医学物理研究所待了一年。那里聚集了一批研究生物物理的年轻人,包括以后因为研究视网膜电生理得奖的哈特林(K. Hartline)。冯先生主要精力花在学做电子仪器上,为回中国后继续开展研究打下仪器方面基础。

冯先生在英美5年(1929-1934),很快进入了科学前沿,并有新的发现,与一流学者建立良好关系,同时也为日后回中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做好了理论、实践和设备等方面的准备。

▲冯德培与外籍科学家

▲1937年和夫人及孩子们(北京)

长达61年的科学探索

冯德培的独立工作生涯自1934年开始到1995年逝世时结束,长达61年。其间,他除去几番出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工作领域主要在三个方面:神经肌接头的信号传递、神经肌肉间的营养性作用、脑内海马的长期性增强。

1934年夏天,冯德培回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系主任林可胜给他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在他的第一个实验室里,冯德培不再做师辈们的领域,而开始自己探索新的领域和课题。神经肌接头是神经信息传到肌肉的关节点,神经肌接头的研究至今仍然是研究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范式。在30年代,有关领域还处于萌芽状态,冯先生很短时间就发现了神经肌接头电生理的新特性。1936-1941年,他领导的实验室共发表了26篇论文。同一时期,发现了钙离子对神经肌接头信号传递的重要作用,提出“钙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见解,接近英国生理学家克茨(Bernard Katz)的结论,克茨后来因为一系列对神经肌接头递质释放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冯德培实验室在协和的另一重要发现是观察到强直后增强效应(PTP),这是突触可塑性的第一次发现,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重要发现。冯德培第一次发现突触可塑性的纪录,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肯德尔(Eric Kandel)大型系列书籍《生理学手册》所载。

冯先生和同事们在科学领域中不断取得成果的工作进程,被日本侵华战争所中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属于美国的协和医学院也不能继续平静。冯先生的老师林可胜几年前就开始投入抗日的医疗救护,让冯先生继续一段时间研究。1941年,冯德培也离开北平,到内迁重庆的上海医学院任生理教授。抗战结束时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理主任。1945年底,他访问英国。1946年又转赴美国,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47年夏,他回到已由重庆迁至上海的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任原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蔡元培为院长,没有院士,只设一个由下属各研究所所长及各主要大学与学术机关推荐的专家为评议员的评议会。到1946年才成立第一届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被提名者800多人,最后正式当选81人,由此,中国第一批院士诞生了。包括数理化天文地学组28人,生物科学组25人,人文科学组28人。冯德培与黄岩罗宗洛都属生物科学组。在一张参加成立会的48位院士合影中,有老态龙钟的前清进士张元济,身着长袍的前清举人吴敬恒,而那位昂头挺胸高立于后排,戴着茶色眼镜,穿白衬衫和西装却不打领结的年轻人,就是冯德培(在以后所有正式场合的合影中,他几乎都保持了同样的姿势)。那时他刚满41岁,与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殷宏章等是中国第一批院士中最年轻的。冯德培还被选为浙江省的行宪国民大会代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选年轻的科学家当国大代表,在全国各省市是绝无仅有的。

▲参加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大会的院士合影,简头指处分别为罗宗洛和冯德培

▲1935年,冯德培(中间着白西服者)参加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年会

▲1983年1月7日,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北京参观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展览交流会,冯德培(左三)应邀陪同

▲1992年4月20日,中科院第六次学部委员会大会后与台州籍院士陈芳允(左一)合影

▲1992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6次学部委员会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21日,9位台州籍学部委员在会堂前合影。86岁的冯老(前排中)仍是鹤发童颜,精神抖擞。

▲冯德培(右二)与外籍科学家合影

▲1986年出席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生理学大会

纯粹的科学家

“这是一个以科学为生命的人,点燃其生命火焰的是科学,使其生命不息燃烧的是科学,甚至当其病情危急,延续其生命之火的还是科学。”如果说“冯先生=科学”,或是“科学=冯先生”,那都不妥,但是我说“冯先生属于科学,科学包含于冯先生”则一点不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这样评价他。

冯德培先生为人坦率正直,在学术上敢于争鸣,阐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他是无党派人士,在涉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勇于坚持真理。1948年底,当中央研究院开会讨论各研究单位迁往台湾时,冯先生临危坚定,拒绝迁台,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支宝贵的生理生化研究骨干队伍。1958年,他抵制浮夸风,提出应该“规规矩矩办科学,稳扎稳打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仍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经受住了考验。他总是以“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而发愁”这二句诗自勉,多次表示要着眼未来。即使在病重之际,仍念念不忘科学研究,在病床前听取研究生的工作汇报,并给予指导;关心生理所和科学院各项工作的进展。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冯先生一生主要精力都用在科学上。他长期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并兼过一段时间科学院副院长,但他不仅不被行政和社会兼职所耽误实践、而且不因为对个人的极度污辱而灰心丧气。冯先生的女儿冯嘉真曾说起过:文革中,冯德培被人强迫跪在岳阳路320科学院上海分院大门口,也被人在暗室里打过,挨打时还要对方讲理。他得知朋友张昌绍教授不幸去世时,表示自己决不屈服。冯先生在自己能够控制时间的情况下,真正做到了他说的“科学家一辈子不能离开实验室”。他活跃在科学前沿60多年,不断开创或进入新领域,获得了重要发现。克茨曾说:如果冯德培的工作不被日本侵略而中断的话,也许他会有科研成果和我一道得奖。

情系家乡

冯先生是临海市乡友会上海分会名誉会长,他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他一门心思扑在科学研究上,很少回到临海老家,甚至亲友们的回信也多委托夫人朱舜波(临海花园人)代办。上世纪80年代临海市要落实冯先生的房屋政策,他坚决不要。后来象征性地给了他60平方米,他还是不要。最后由他的侄儿先觉接收,汇了4万元给上海的冯先生基金会,等于捐献了。

1993年10月1日,冯德培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出席老友朱洗院士创办的琳山农校建校60周年纪念会。当时有诗为记:“德老高龄八十六,千里驱车向山谷。讲台拒坐立如松,慷慨陈辞中气足。朱洗精神应永生,许身家国忘荣辱。清贫守节不谋私,心手并劳工且读……英才济济出琳山,临海腾飞创高速。”1994年9月18日,他又寄语家乡:家乡经济在起飞,城乡面貌大变样,喜讯传来,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台州人乐在心里。希望家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亦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要长期持续发展,社会要全面进步。

▲冯德培为朱洗铜像揭幕

▲1993年10月1日,冯德培参加临海琳山农校庆祝60周年应邀题辞

▲1993年,冯德培回母校台州中学时题辞

▲1992年,冯德培填写并回寄台州市档案馆的《台州籍人士在国内外调查表》

▲1994年冯德培给台州市档案局的回信,以及为《台州籍在外人士》一书修改的个人简历

1992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庆贺老所长冯德培院士85寿辰暨从事科研65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特地发来贺电,盛赞冯老“是我国近代生理学的倡导人,为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举世公认的‘冯氏效应’和神经肌肉接头化学转递理论,为我国生理学界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

1995年4月10日20时20分,德高望重的冯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9岁。

▲1996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举行了冯德培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冯德培院士生平

1907年 出生于临海城内井头街。

1918年 入省立第六中学。

1922年 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

1926年 任复旦生理系助教。

1927年 赴北平协和医院生理系为研究生。

1930年 在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硕士学位。

1933年 在英国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再赴美国费城詹森基金会从事医学物理研究工作。

1934年 回国后任北平协和医院、北平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3年 在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

1944年 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代理主任。

1946年 赴美国纽约,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行宪国大代表,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9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4年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 被推选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所长。

1961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

1977年 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78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80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考毕业照文案(中考毕业文案简短)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并任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

1986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 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考毕业照文案(中考毕业文案简短)

1995年 4月10日在上海病逝。

文字来源:

《中国的科学脊梁——纪念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诞辰110周年》 饶毅

《科坛泰斗 人世楷模——缅怀中国生理学的开拓者冯德培院士》 朱汝略

图片来源:

冯德培先生的儿子冯嘉元教授

复旦大学档案馆

台州市档案馆

台州中学档案室

临海回浦中学校史办

内容来源于@台州档案、@临海档案